中秋冷知识


古风句子 2022-01-12 15:13:13 古风句子
[摘要]说到中秋这个节日很多网友表示真的还是中国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了,那么这个节日有美文阅读>古风句子

【www.szsjdfz.com--古风句子】

说到中秋这个节日很多网友表示真的还是中国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了,那么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呢?那么又有什么样的冷知识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中秋冷知识

中秋冷知识

首先,你知道吗?中秋节是受保护的~

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有多少个昵称?至少10个。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圆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

中秋的起源之谜——和考试有关!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传说,月饼是杨贵妃命名滴~

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海淘鼻祖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忽然觉得自己知道的好多~

实际上,唐代就出现了月饼,宋时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品种。诗人苏东坡曾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赞誉月饼。传说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开启了高调的秀恩爱模式——

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的必备食物。《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月饼要人切块每人一份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没有回家来的亲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兔儿爷原本不是玩具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民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形如人端坐一般。兔儿爷讲究的是“年年请,年年送”。送兔儿爷就是要在中秋前,把去年请来的兔儿爷摔掉,寓意着去年兔儿爷把家里的灾病全部带走了,然后再去请今年新的兔儿爷。

而从清代开始,它逐渐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在民间艺人手里,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甚至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十分讨人喜欢。

纯正的五仁月饼其实是越嚼越香

月饼界曾经掀起过一场大战——“五仁月饼是否应该滚出月饼界?”支持者称,五仁月饼里夹红绿丝、肥油渣、冰糖粒,感觉像黑暗料理。

其实月饼界还有更奇葩的,如腐乳月饼、卤肉月饼、韭菜月饼、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

不断创新的中国人啊啊啊啊~你懂得!

不过,您很可能是没吃到正宗的好馅料。去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新版GB/T19855-2015《月饼》新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明确,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种主要原料加工成馅的月饼才可称为“五仁月饼”。

正宗的五仁月饼,里面除了核桃仁、杏仁等,还有肉松和云腿,香而不腻。

之所以口味不同,是因为做法的差异。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有的选择了直接用生的五仁入馅,有的是用烘烤这个动作取代炒制。而且,传统老工艺里,炒过的五仁馅比烘烤过的香很多,老底子制定出来的规矩就是有道理的。

所以,纯正的五仁月饼其实是越嚼越香的,那些“缺心眼”的五仁月饼才不好吃。

吃月饼配热不配冷

月饼富含脂肪,吃时不宜配冷饮,否则会引起腹泻。最好泡一杯热茶边吃边饮,一则可以止渴。二则可去除口中异味,又能助消化。不过,哪怕是健康人,吃月饼一天也不要超过一个,更不能空腹时食用,否则肠胃会因糖分、脂肪过分集中,大量分泌胃酸,从而诱发胃肠不适。

吃个月饼=喝三勺油?没那么吓人

每到中秋,总有一篇《吃一个月饼=喝三勺油》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50克蛋黄月饼含量14克,按一勺油5克计算,这意味着吃一个月饼,等于喝掉三勺油。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副教授朱加进说,我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建议,每个成年人油摄入量为1公斤体重对应1克油,其中,食用油为25-30克,其他为食物中的含油量。以60公斤重的人为例,每天推荐的油摄入量为60克,50克蛋黄月饼含量14克,等于吃了一天23%的油,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吓人。

世界最大百合月饼有900斤!

你吃过最大的月饼有多大呢?2014年9月8日,直径2.123米、厚13.3厘米、总重量约900斤,选用优质莲子打底、兰州特产百合约700斤为馅料、辅以160斤面粉、经过20名月饼制作大师精心加工而成的巨型月饼亮相甘肃兰州,经世界纪录认证官现场认证,该月饼为世界最大的百合月饼。

大家离远点,吃这个恐怕得用“洪荒之力”了!

中秋有地方竟然要“剥鬼皮”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这个来历要追溯到元代。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百姓受尽欺凌,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头。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中秋节放假是现代人才享受的?

最后肯定要说说咱们最关注的假期啦~~

早在唐代,朝廷就规定,中秋放假三天。南宋时,中秋有一天假。而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

到了现代,我国是从2008年起把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中秋假期实际上只有一天,但一般会通过调借双休形成小长假,以方便你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买完就剁手的血拼。

当然还有大睡三天的享受……

中秋习俗

一、关于中秋节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二、关于中秋节风俗: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三、中秋节风俗: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四、中秋节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五、关于中秋节风俗: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本文来源:http://www.szsjdfz.com/mw/176423/

相关阅读
  • 胡砚光文言文请假条原文 胡砚光文言文请假条原文
  • 官三民四船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习俗 官三民四船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习俗
  • 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以及风俗和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以及风俗和故事
  • 夜壶放在酒柜里看图猜成语答案 夜壶放在酒柜里看图猜成语答案
  • 一个才旁边8个杯子猜成语答案 一个才旁边8个杯子猜成语答案
  • 两个官帽一大一小猜成语答案 两个官帽一大一小猜成语答案
  • 冬至为何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是什么意思 冬至为何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是什么意思
  • 皿方罍怎么读读音介绍 皿方罍花了多少钱 皿方罍怎么读读音介绍 皿方罍花了多少钱
为您推荐